鞭毛蟲綱(Flagellata)
以鞭毛為運動胞器的原生動物。如眼蟲、夜光蟲、錐蟲、利什曼原蟲等。
多數種類表膜堅韌,能維持一定體形。以鞭毛運動,鞭毛一到多根,一般自體前端發出。
營養方式有3種:
①自養性營養(或稱植物性營養),即體內有色素體,能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養料,如衣滴蟲;
②腐生性營養,體內無色素體,借體表滲透作用攝取周圍環境中呈溶解狀態的有機物,如錐蟲;
③動物性營養,以胞口等攝取或吞噬外界固體食物,如變形蟲、草履蟲等。另外,如綠眼蟲等,尚有混合性營養方式,即在有光條件下,可行光合作用,自制養料;在無光條件下則進行腐生性營養。無性生殖的一般為縱二分裂,也有出芽生殖的;有性生殖則為同配或異配生殖。分布極廣,自由生活于淡水、海洋和潮濕的土壤中,少數營寄生生活,有些是人畜的病原體,如錐蟲、利什曼原蟲、毛滴蟲等。
約有2000余種,分2亞綱。
植鞭亞綱(Phytomastigina)、通常有色素體,能行光合作用。大都營自由生活,有些種類在水系食物鏈中起著重要作用。如衣滴(Chlanydomonas)、盤藻(Gonium)等,蛋白質含量豐富(占干物質的36-40%),成為浮游生物的組成部分,是甲殼類和魚類的自然餌料。其它如夜光蟲(Noctiluca)、溝腰鞭蟲(Gonyaulax)、裸甲腰鞭蟲(Gymnodinium)等大量繁殖時,可引起海水的赤潮現象,能毒死大量魚類和甲殼動物;有的毒素還可儲存在甲殼動物體內,人和其他動物誤食后可引起中毒。淡水生長的鐘罩蟲(Dinobryon)、合尾滴蟲(Synura)等可污染水源,使水質變臭、變腥。但綠眼蟲(Englena viridis)等則可被利用作為有機物污染環境的指示生物。
動鞭亞綱(Zoomastigina)體內無色素體存在,體表也無堅韌的表膜。自由生活或寄生,而且有不少寄生的種類為害人類和經濟動物。
錐蟲(Trypanosoma),屬動體目(Kinetoplastina)。約400余種,多數寄生在脊椎動物的血液或組織液中。如流行于非洲的岡比錐蟲(T.gambiense),寄生于人的脊髓液中,引起睡眠病;伊氏錐蟲(T.evansi),寄生于牛馬的血液中引起蘇拉病,主要流行于南方各;馬媾疫錐蟲(T.equiperdum),由馬媾時相互感染,被寄生的馬、驢生殖器官常有水腫或潰爛,除中國西北地區流行外,亦見于世界各地。
利什曼原蟲(Leishmania),細胞內寄生,生活史中有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2個宿主。寄生人體的有3種,中國僅有杜氏利什曼原蟲(L.donovani)一種,借吸血昆蟲中華白蛉(Phlebotomus chinensis)傳播釀致黑熱病。
寄生魚類的鞭毛蟲,常見的有兩種:
①漂游口絲蟲(Costia necatrix):體呈梨形;有鞭毛4條,兩長兩短;寄生于淡水魚的鰓及皮膚,對魚苗、幼魚危害最大。
②鰓隱鞭毛蟲(Cryptobia brachialis);體呈柳葉狀;有鞭毛二條,一條游離,另一條自前向后,以波動膜與體表相連;寄生于鯇等的鰓瓣,妨礙呼吸,致使魚類死亡。